通讯员 聂东航 肖莉娇 汪昊
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,当天上午,湖北省暨武汉市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武汉体育学院隆重举行,以致敬每一位用热血守护生命的无偿献血者。这也是湖北省世界献血者日庆祝活动首次走进高校校园。
(资料图)
200次以上献血英雄奖代表上台
今年我国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“汇聚青春正能量,无偿献血传爱心”,口号为“捐献热血,分享生命”,突出了献血者为挽救生命作出的贡献,同时号召更多青年做好表率,积极参与无偿献血,充分发挥无偿献血生力军的作用。据悉,自5月22日“热血青春,绽放荆楚”——湖北省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系列活动启动以来,已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联动湖北各地及广大高校,开展了“热血音雄”“热血高校古风巡游”“热血信物传递”等活动,反响热烈。
活动现场
本次活动由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、湖北省红十字会、武汉市卫健委、武汉市红十字会、武汉体育学院联合主办,湖北省血液管理中心、湖北省输血协会、武汉血液中心共同承办。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百余名无偿献血家庭奖代表、捐献新冠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优秀代表、200次以上献血英雄奖代表、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(含终身荣誉奖)、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代表、无偿献血最美高校(热血英雄)奖代表被授予相关荣誉。
受疫情影响,2022年到2023年初,无偿献血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,湖北省历经大战大考,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无偿献血答卷。全省每千人口献血率12.3,位居全国前列,连续6年获得“全国无偿献血先进省”荣誉称号。
这份“热血答卷”的背后,凝聚着广大无偿献血者、志愿服务者和血液工作者的大爱无私与默默付出。2020至2021年度,湖北省33008人获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”,其中,2013人获“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”;13个地市州获“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”;22个单位和个人获“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”。当天,他们中的代表先后走上舞台,接受表彰。
活动大会上,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大学、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血液中心签约,共建研究生教学基地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党委委员、副主任朱䒟,武汉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周芙玲,武汉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王婧,武汉血液中心主任项征国参加签约仪式。
三所高校与武汉血液中心共建研究生教学基地
现场,著名影视演员江柏萱携手知名汉服KOL带来“热血”华服秀,武汉知名演员陆鸣与无偿献血者倾情演绎情景剧《永不褪色的献血证》。此外,襄阳、荆州、宜昌等地选送的优秀歌舞类文艺节目轮番上演,尽显湖北各地市州血站的风采。活动在无偿献血主题曲《最美的模样》中落下帷幕,全场大合唱,以感谢每一位为无偿献血事业作出贡献的爱心人士。
为纪念世界献血者日,6月14日晚,武汉江滩还将开展“点亮江城”特色活动,两江四岸楼宇定制灯光秀为献血者点亮,向所有无偿献血者致以节日的问候。
“无偿献血家庭奖”:汪菊香、袁先华、袁胜、袁信
传承好家风,一家四口都是献血者
正在献血的汪菊香和老公袁先华
6月13日凌晨3时,大街小巷一片寂静,环卫工人汪菊香开始了一天的劳作——中山路凤凰山附近一公里路程,两边道路清扫,三次往返巡查,需要4个多小时才能结束。
这是汪菊香从业18年来的工作日常。瘦瘦小小的她并不引人注意,直到2017年6月14日“世界献血者日”,她申请调班去参加纪念活动,同事们才知道“雷锋”就在身边。
汪菊香一家
“我是在丈夫的影响下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的。”汪菊香介绍,2005年春天,丈夫袁先华路过武昌民主路,被宣传海报上一句话打动,“我不认识你,但我谢谢你!”他随即走上采血车,第一次献出热血。
从此以后,袁先华的献血经历就不曾间断。汪菊香说,她起初觉得丈夫是干体力活的,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,看到丈夫献血十年后身体依旧硬朗,她才渐渐接纳献血这件事。
2015年,汪菊香第一次尝试献血,可体检后被告知“有点贫血”。回家后,她按照工作人员叮嘱加强营养,每天一个鸡蛋,搭配花生、瘦肉。一段时间后,她再去体检,达到献血条件。
2015年10月24日,汪菊香在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第一次献出成分血。“心里很高兴,觉得自己帮到了别人。”汪菊香说,自己是一名成分献血者,两周间隔期满就可以再次采集,这些年除了生病,她基本都会按时去献血。
如今,汪菊香的两个儿子袁胜、袁信已经成年,在父母的带动下,也都参与了无偿献血。截至目前,袁先华已累计献血300多次,汪菊香累计献血100多次,一家四口累计无偿献血550余次。
“捐献新冠康复者恢复期血浆”优秀代表:王松
用行动践行守护生命的承诺的麻醉医师
临床一线,他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;课堂中,他又是医学生的引路人;日常中,他还多次挽起衣袖,献出生命礼物。他来自恩施,是湖北民族大学的医学部副主任、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临床麻醉学副主任医师王松,以教师与医生双重身份,践行对生命的承诺。
王松正在献血
说起无偿献血,王松眼里总是充满光芒,语气也十分坚定。他常说,“输血对临床救治是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的,血液不可生产,只能靠大家捐献,因此献血对需要输血的病人比什么药都重要。”
对无偿献血意义的深刻理解,是王松坚持无偿献血的原动力。截至目前,他已捐献全血8次,献血总量3000毫升。有3次献血、1次捐献新冠康复者血浆都是在疫情期间特别需要时捐献的。在他的带动下,医院职工及学生参与献血达近千人次,在恩施血液紧张时充实了血液库存。
2022年12月底,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刚调整,社会面陆续出现新冠感染者,王松也“阳”了。经过治疗和康复后,王松了解到临床用血紧张,且新冠恢复期血浆是治疗新冠病毒的有效方法,于是果断决定前去献血。然而,在准备去献血的前一晚又感冒了,只得推迟了献血计划。痊愈后,他第一时间前往湖北民族大学献血屋捐献了400毫升全血。
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。”王松说,他始终铭记当初成为医学生时的铮铮誓言,这也是他多年坚守的医者初心。“我只是尽了一份微薄之力,但我相信,会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积极参与到献血活动中来,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贡献力量。”
“捐献新冠康复者恢复期血浆”优秀代表:陈崎
每年捐献10-12次血小板的骨科医生
陈崎正在献血
今年49岁的陈崎,是黄石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。自1997年参加无偿献血,至今已捐献全血2300毫升,捐献血小板36.5个治疗剂量。他还加入了中华骨髓库,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。
回忆初次参与无偿献血的情景,陈崎仍历历在目,“当时,我还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医学生,献血救人是从医者义不容辞的事。”走上工作岗位后,“救死扶伤,挽救患者生命”的职业理念使他更加坚定了参与献血的信念,每年他都会捐献全血1-2次,捐献血小板10-12次。
“在创伤急救中,我经常遇到车祸伤、刀刺伤等大出血导致休克的患者,急需用血,很想为他们出份力。”陈崎坦言,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员,因为血液无法合成,只有献血者源源不断地加入进来,更多需要血液的患者才能得到及时救治。
平日,只要有机会,他还会现身说法,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宣传无偿献血,希望更多人能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中来。“毕竟我们医生带头献血,更有感召力。”
2020年3月,在疫情期间,了解到新冠恢复期血浆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方法,他第一时间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参与献血,为救治患者贡献了力量。
200次以上的“献血英雄奖”:徐小兵
江城献血女状元累计献血超300次
徐小兵正在献血
13位获得表彰的献血英雄奖代表中,56岁的徐小兵作为武汉市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献血超过300次的女性献血者,显得格外引人注目。
2002年,徐小兵路过汉口武胜路,临时起意走上献血车,检查各项指标都合格,爽快挽袖献血200毫升。几天后,她接到血液中心电话,得知自己捐献的血液已用于临床急救,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油然而生。此后,徐小兵成为一名固定献血者,在献了11次全血后,加入成分献血队伍中。
为了方便献血,古田一路的房子拆迁后,徐小兵在宝丰路附近买了一套二手房,走到武汉血液中心只要10分钟。从最初每月一次,到后来每月两次,她雷打不动,每次早上不到8点就赶到武汉血液中心,只为赶第一批献血。“看到熟识的老朋友欢聚一堂,觉得很幸福。”
在徐小兵的带动下,姐姐徐燕萍、儿子谢宇鹏也加入成分献血队伍中来,三人献血均超过百次。每次献完血回到家,她都会在日历上做好下次献血的记号,“知道自己不会忘,但是可以提醒自己更关注。”
徐小兵坦言,开始献血的很长一段时间,老公都不理解,也不接受,后来看到确实对身体没有影响,这才妥协了。如今,丈夫虽然嘴上总埋怨,但临到献血日的前几天,都会默默备上猪肝、瘦肉、鸡蛋等补血的食物,给娘俩补身体。
在徐小兵的两只胳膊上,各有一块疤,她笑称这是“爱的印记”,每个长期固定献血者都有。“我再有几年就60岁了,希望儿子接棒前行,有一天献血次数能超过我。”徐小兵笑着说,一家人都加入爱心队伍,她打心眼里感到开心和欣慰。
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:崔国
孝感企业家坚持“爱心长跑”20年
崔国的一家
87次献血,总量达5.7万毫升,这些滚烫的数字承载了企业家崔国20多年的热血“足迹”。
崔国正在献血
崔国与无偿献血的缘分始于2001年。当时,在广东东莞打工的他出于好奇,第一次走上了街头献血车。了解血液可以救人于危难,崔国自觉做了一件有益社会的事情,内心充满了成就感,促使自己将献血坚持下来。
2004年,回家乡孝感创业的崔国白手起家,起步十分艰辛,但他始终不忘抽空参与献血。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年冬天,他冒着寒风骑着摩托车,从安陆赶到孝感市中心血站,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成分血的捐献。崔国到现在还记得那天献血时的情景,他回忆道,献完血走出血站,寒风刺骨,浑身冰冷,但一想到成分献血间隔时间更短,能帮助更多人,彼时的他心里就热乎乎的,立刻就打起了精神,“趁着年轻,我想尽可能多献几次”。崔国坦言,无偿献血已悄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,是自己的另一项事业。
在崔国的带动下,不少员工也成为献血志愿者
在崔国的带动下,身边不少人也加入了热血行列。在他成立的餐饮公司中,不少员工以献血为荣。6月13日是公司成立的纪念日,自2017年起,这天也成为公司一年一度的集体献血日,迄今为止,这项在6.14世界献血者日前一天的“集体献血”已持续了6年。他们在为市民做好饮食服务的同时,不忘捐献热血“服务患者”。他们用双重服务传递生命温暖,诠释了“为民服务”的本质。
20多年的献血历程,崔国连续五届荣获国家三部委联合颁发的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”和志愿服务奖等奖项。今年他又喜荣获全国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。“这是全国无偿献血最高奖项,但不是我的终点,我要献到60岁。” 崔国说,即便退休,也要为无偿献血出份力,将这项事业进行到底。
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:谢松丽
行走的“活血库”,她切换“双重身份”守护红色生命线
谢松丽正在献血
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副主任谢松丽,日常切换“双重身份”,维系着城市的红色生命线——她服务于献血者,只需对方一个细微的表情,便会立即给出温暖的回应;她自己也是一名献血者,体重不足百斤的她累计献血85次,足以使80多名患者得到救治。
“她一向细致又贴心,只需一个细微的表情或动作,她就立即给出温暖的回应。”献血者张瑞回忆,有一次献血过程中,他帽檐滑落遮住了眼睛,不等他说出来,谢松丽立刻上前帮他扶正。
谢松丽为献血者服务
熟悉谢松丽的人都知道,她在办公室从来都是站着,很少坐下休息,中午也从不午休,几乎都在机采间忙碌。在她看来,献血者心中有大爱,自己要全力做好服务保障,才是致以献血者的最高礼遇。
在接待献血者的间隙,谢松丽常默默坐上采血椅,补上自己的“一份子”。“对我们从事血液工作的人来说,献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。”谢松丽说,呼吁他人献血,首先自己要献血,要用行动感召他人,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。
每年除夕和“六一”前夕,成分献血科都会组织集体献血,只要身体允许,谢松丽都会报名参加。更多时候,她把自己当作一个“活血库”,每当献血淡季或A型血小板库存紧张时,就会在一天繁重的工作之余挽袖献血。
谢松丽荣获“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”称号
很难相信,体重只有48公斤的谢松丽,已累计献血85次,献血总量达到18400毫升,超过自身血量总和的3倍。“你太瘦了,莫太拼了!”看到瘦瘦小小的谢松丽频繁献血,大家很是心疼,但在谢松丽看来,献血也是致敬献血者的方式。“不亲自坐上采血椅,怎知一两个小时不能动弹的辛苦,又怎能让献血者信服我们。”
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(单位奖):荆门职业学院
“年轻的学院,无限的热血!”这所热血高校传递青春力量
荆门职业学院师生献血后合影
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(单位奖)的荆门职业学院,是历史文化名城——湖北荆门的“爱心名片”。“年轻的学院,无限的热血”是这所高校的真实写照,建校以来,该校一直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的相关政策和知识,组织做好无偿献血工作,现已成为荆门地区无偿献血的坚强力量。
学校对无偿献血公益活动一直高度重视,发挥校园网络、班会课堂、广播站、宣传画廊橱窗多渠道联动宣传作用,以“青年志愿者协会”为平台,让无偿献血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。
学校每年开展团体无偿献血活动,参加献血人数由建校初的数十人发展到600余人。近两年,学校累计献血千人次,献血量达到270000毫升以上,并呈逐年递增趋势。其中涌现了不少献血典型。徐晶晶同学作为其中的代表,一直积极响应学校无偿献血的号召,从大一开始参与献血,两年时间内捐献5次成分血、3次全血,充分体现了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者精神。
(图片由武汉血液中心提供)